zzxworld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前年回老家没多久,出于方便搬运东西的需要,家里买了一辆摩托三轮车。它的结构很简单,类似于在一辆摩托车的后面接了一个货厢。

车买回来后,谁来驾驶成了问题。本来最佳人选是父亲,但他多年在长江上驾驶船只的经验让他习惯了悠闲的驾驶方式。当跟他提及掌握这种交通工具要随时集中注意力,并依赖于手脚配合时,他就没了想要学习的兴致。所以这个驾驶员的名额就落在了我身上。

姨爹有多年三轮车驾驶经验,在他的指导下,经过两个多钟头的练习,我基本掌握了摩托三轮车的基础驾驶方法。后面随着在使用中的不断操练,驾驶能力也越来越熟练。后面了解到开这种车需要有摩托车的驾照,于是去年 5 月左右又去县城考了摩托车的驾照。就这样,我的 C1 后面多了一个 D。

从买回这辆摩托三轮车至今,转眼已快两年,我突然想起从来还没给它做过任何保养。虽然这两年来它任劳任怨一直也没出过什么问题,但我心里清楚,对于机械设备,一直这样疏于维护,出问题的概率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在农村不比城市,无法随时随地就能找到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所以我准备通过学习,自己来掌握一些基础的维护和修理技能。基于这个原因,我找到了这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book cover

书名很有意境,它带给我无尽遐想。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摩托车修理大师,在一个工具摆放井井有条的空间里,以深邃的目光和一丝不苟的动作,正在拆卸或组装着摩托车零件。旁边甚至可能还焚着一炉香。大师以他富有磁性的声音有条不紊的分享着自己对摩托车维修方面的经验和智慧。

直到我翻开书的第一页,才发现这是个误会。这本书跟摩托车有点关系,但跟我想要学的修理技术一点都不沾边。事实上,它记录的是一次父子之间的摩托车长途旅行,主角是作者和他儿子。但它又不仅仅是本旅行记录。在旅行记录的过程中,穿插着作者大量哲学层面的思考。

2022-06-25 20-00-51 作者和他儿子在摩托车旅行途中

我是本着「开卷有益」的想法,准备快速扫一眼就过去了。没想到花了快两个月的睡前时间才终于凑合着看完本书。总体而言,我认为它是值得每个人读一读的。我读完后去看了一些相关书评,才发现这本书居然还是畅销书,人气颇高。而且貌似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

我分享几个自己深有感触的: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我非常认同这个看法。也能在自己身上,包括曾经的工作中找到一些相关的经历。当碰到需要快速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走捷径,但这也为之后再次选择「快速处理」写下了「欠条」。就像是用一张「时间信用卡」透支着未来,这些时间上的债务会让自己无暇思考,然后只能不断的选择「求快」。

每一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一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这种个性常会改变,多会变得更糟,但常常也会变得出人意料地好,培养这种车子的个性正是维修保养的真正目的。新的车子就好像美丽的陌生人,按照它们所受的待遇,要不就很快会退化成别扭的人或是跛子,要不就变成健康、好脾气、长久的朋友,而这部车虽然遭受过那些所谓师傅的毒手,但是似乎已经完全修复了,而且愈来愈不需要修理。

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很新颖的观点。不同人购买的相同产品,比如手机或是汽车,根据所有者的使用情况,我本觉得无非就是一些新旧上的差异。但作者所说的「个性」给这些冷冰冰的机械和电子设备赋予了拥有唯一特质的灵魂。虽然是相同构造的标准化产品,但使用者不同的使用方式塑造了它们独一无二的「个性」。我想也只有通过了解和自己动手维修并保养它们,才能体会到这种如同老朋友般的个性。

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不可以在大太阳底下直接修理车子,或者在你累了一整天下来脑筋不清楚的时候修理,因为即使你已经修理过千百遍,你也应该在修理的时候保持机警的头脑,找出其中的问题。

很多时候风险往往来自于疏忽和大意。累了该休息就休息,脑袋不清醒的时候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制造问题。

写不出来是一种最常碰到的情形,如果你想一下子说太多东西,往往就会这样。你要做的就是,不要强迫自己立刻写出来,因为这会使你更写不出东西。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面想要说什么,一面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所以要先把它们区分清楚,列出要说的事,然后再排出先后顺序。

这是作者儿子在旅行途中想给母亲写信时不知道如何下笔,求助于父亲时得到的解答。从我这一年多来陆陆续续写各种文章的体验来看,非常赞同这个方法。写文字依赖于输入,但输入太多且什么都想顾及到的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这种时候区分主次就很重要。通过大纲,以草稿的方式穷尽自己能写的,回头再组织提炼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意图就轻松多了。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规格说明、测量仪器、品质监督与最后阶段的品质检查,这些都是达 到内心宁静的方法。而最后真正重要的,就是要达到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因为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

这在我看来,是一条对任何工作都极具指导意义的思想。平静的内心才能让自己进入心无旁鹭的专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往往能获得高效率以及高质量的工作结果。类似于「心流」。

先列举以上这些。我建议亲自去读一遍,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激起共鸣,或是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良质」这个词。这是本书后半段反复在阐述的一个重要名词,而且不能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它。即便看完本书,我也无法清楚的转述这两个字究竟是何意思。作者给出的说法是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无法通过论证的方式来给它准确定义,所以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它就像是一把破解人生困惑的钥匙,在思想层面连接着古典与浪漫,科技与艺术。它代表着作者所认为的世间万物的最佳状态。

最后,我要感谢这本书这两个月来带给我的一些高质量的睡眠。千万不要认为我这么说是因为本书很枯燥。恰恰相反,这种在旅行中夹杂自己哲学思考过程的写作方式让我很有兴趣的看完了此书。至于睡着的原因是因为我一看书就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