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xworld

入手 Sony a6700 微单相机

最近一个月如果你留意到我在朋友圈里发的照片,跟之前相比应该有不一样的感觉。不论是清晰度,还是光影的氛围感都有了明显提升。这不是我的摄影技术在这个月忽然就打通了「任督二脉」,而是因为刚购置了一台数码微单相机:Sony(索尼) a6700。

这不是我第一次买相机,如果往前回溯,我的上一台相机是 Nikon(尼康) 的入门级单反:D3100,不过这已经是 10 年前的事了。当时买相机是为了拍产品,出去玩也会带着拍些风景。那时手机的拍照效果还很一般,单反相机拍出的照片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后来随着手机拍照功能的不断提升,我用这台老相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目前已经在老家的衣柜中吃灰多年。

因为有此经历,我以为再也用不到相机这种专业人士才有必要的设备。但随着我开始越来越频繁的拿起手机拍视频和照片,拍摄要求越来越多,拍摄预期越来越高,手机的各种短板就开始显现。

拿我手里的这台 iPhone 来说,买之前为了有好的视频拍摄质量,咬牙上了 Pro 版。价格已经跟一台相机差不多,平常拍拍广角画面感觉还行,但一旦想要拉点长焦,3 倍的光学变焦就有点捉襟见肘,继续放大画面数码变焦带来的「颗粒感」完全无法入眼。这还只是白天,到了晚上在面对逆光的拍摄场景时,炫光「鬼影」的问题更是让人没有了拍摄的心情。另外这台手机也无法作为持续拍摄的设备,我在爬山时用手机断断续续的拍视频,只要持续使用 1 小时左右,手机就热的发烫,电量也消耗的非常快。这些令人难受的拍摄体验导致我前年底入手了一台 DJI(大疆)的 Pocket 3 口袋相机

Pocket 3 非常不错,综合画质强于我手头的 iPhone,小巧便携,自带云台防抖,拍摄体验也比手机强太多。入手的这一年多来带着它去了很多地方,也拍了不少素材。但这仅限于视频方面,在拍照片上,它像是换了个镜头,完全没法和手机相比,结果导致我只能用它来替代手机的视频拍摄功能。

所以这一年多来我外出的使用场景是这样的:左边裤兜里放个手机,右手裤兜里揣个 Pocket 3。来到一处风景不错的地方,先掏出 Pocket 3 拍段视频,然后回到起点,再用手机拍照片。刚开始还在新鲜期的时候觉得这样也没什么,时间一长,在这两个设备间换来换去,以及爬山时有两个东西在裤兜里晃荡的感觉开始让我越来越觉得难受,也让我想在一台设备上完成拍照和视频记录的念头就此生根。

手机虽然能做到,但我的需求显然已经超出了它的能力,我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关注相机。

市面上的相机有很多,但大多是侧重于照片拍摄,视频帧率只有每秒 60fps 左右,这达不到我的要求。之前不论是使用 iPhone 还是 Pocket 3,都有 120fps 和 240fps 的慢动作拍摄功能,我很喜欢用这个功能拍摄一些慢下来的氛围感镜头。这在手机和入门级拍摄设备上很常见的功能,放到微单相机上貌似还成了一个大难题,能满足要求的品牌型号寥寥可数。排除掉一些价格遥不可及的目标,在我预算范围内的也就两款产品:索尼的 a6700 和尼康的 Z63。

索尼的 a6700 是一款半画幅微单相机,尼康 Z63 是全画幅。就画质而言,Z63 是不二之选。即便是不看画质,对比两者的价格和机器硬件参数,Z63 也是性价比之选,但最终我还是选择放弃 Z63。

不选 Z63 的首要原因是预算,我的预算只够买机身。对于相机来说,机身只是基础,镜头以及后续的配件才是大头。相同规格的全画幅相机镜头价格通常比半画幅相机多出一倍甚至更多,我还没到可以靠摄影吃饭的地步,所以这些后续开支我觉得没必要。

其次是全画幅机身大,导致重量也是显而易见的增加,配上更重的镜头,这对于我的户外需求而言,并不是个很好的选择。

另外在视频存储格式方面,以我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而言,尼康也稍弱于索尼。结合以上综合考虑,当前 a6700 是我唯一的选择。

a6700 也不完美。从去年年底我就一直在关注这款相机,在视频网站上看相关的评测视频和用户反馈,被吐槽最多的就是电池不耐用和机身发热问题,这一度让我十分犹豫。如果降低视频拍摄要求,选择范围会更多,但只是拍照片的话,那貌似我十年前的 D3100 也还能用。过年回家的时候我还真把这台老相机翻出来试了试,发现相机中的电池都忘了取出来,时间太长都已经鼓包,差点拿不出来,瞅了半天这个老古董,想想还是算了。

就这样一直犹豫到上个月的 618 期间,我发现依然还是没有其他更合适的选择。不纠结了,趁着国补买下了这台相机。机身加 18-135 变焦镜头,不到一万元,这个价格相比去年划算不少。

头天下单,第二天顺丰上门。拆箱过程不表,从盒子中取出相机,机身小巧,沉甸甸的手感让人觉得踏实。这重量带着爬山感觉还能接受,如果换成多了一半重量的全画幅,可能会有点压力。

01

装上镜头开机,面对机身上众多的按键有点不知所措。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一键式拍摄,对快门,光圈,ISO 这些早已没了概念,只能先在自动挡上试几张。拿着相机出门扫了一圈街。回来看看拍的照片,感觉比手机还是好点,但总体而言,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画面表现还是不及预期。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相机画质一半靠机身,另外一半靠镜头。等后面有预算了再添加一个大光圈镜头,应该能解决晚上拍摄光线弱的问题。

02

如果说前面的几张跟手机拍的感觉没有太大差距,下面这张月亮借助于镜头的长焦能力,出来的效果让我还是挺欣喜的。

03

从开箱验货算起,转眼间这台相机到手已经一个月左右了,拍摄的照片文件命名已经累计到了两千多,这大概能代表我在此期间按快门的次数。总体而言,这台相机拍摄的照片效果远胜我手里的 iPhone,也让我在这段时间里已经很少再拿起手机来拍照。我觉得后面应该不用再因为拍照性能而升级手机了,这样想来,也算是把未来买手机的预算分到了这台相机。结合这段时间的体验,对这台相机也有了点切身的经验和心得。

05

先说说缺点。

机身发热和耗电快的问题的确难以忽视,不过要看使用场景。因为有之前网友分享的经验,所以相机到手我就启用了飞行模式。平常拍摄也是拍完就关机,需要拍的时候再开机,期间有几次拍完忘了关机,机身就感觉有了些温度。最直观的一次感受是拍一段日落的延时视频,这段接近十秒的日落延时视频,耗时大概在十分钟左右,电量从一开始的 58% 眼瞅着就掉倒了 50%,拍完后拿起相机有了发烫的感觉。按这个耗电量算,一整块电池可能也拍不了几段延时视频。

06

只是拍照的话问题就没这么严重,一块电池差不多能支撑我在外面待大半天。保险起见,再准备一块电池还是安心一些。

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广角画面看起来和手机拉不开太大差距。特别是大光比的场景下,手机有 HDR(高动态范围)功能改善画面的明暗表现,相机面对这种场景调整曝光就容易顾此失彼。要么亮的地方有细节了,暗的地方一片黑;要么暗的地方有细节了,亮的地方已过曝。这可能只能通过拍摄 RAW 格式文件然后通过后期的方式来解决。

07

视频防抖是个大问题,这导致我这段时间很少拍视频。手持走动拍摄的视频素材回来一看,晃的人想吐,完全没法用。要达到之前用手机和 Pocket 3 的稳定效果,估计还是要准备稳定器。

08

除开以上问题,使用这台相机的效果已经达到我的预期。这里面最值的一说的是相机的自动对焦,非常好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识别到要拍摄的主体,在突然想要抓拍一些运动的物体时离不开它。其他时候我更习惯在屏幕上用手指点点的方式来手动对焦,跟手机上的操作类似,这样觉得更有拍摄的仪式感。回想以前使用 D3100 时的手动对焦,还要把眼睛凑在 EVF(电子取景器)上然后通过手动转对焦环的方式来操作,每次觉得对上了,结果到电脑上打开一看其实还差点。现在这台相机完全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另外这台相机也有 EVF,但屏幕取景和对焦的便捷让我完全用不到它。

09

关于这台相机其实还有一些想说的,比如已经买的和想要买的配件,不过受限于篇幅和本文的主题,就留给下一篇。前几天在江边拍日落的时候碰到一位小哥,起初还没太在意,攀谈了几句后才知道,他在摄影器材上的投入已经快十万,令人咂舌。他有其他主业,摄影只是兴趣,而且只拍风光和微距,我完全理解不了这快十万的投入有什么必要。忽然觉得之前流传的「单反穷三代,摄影毁一生」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的调侃。不过结合现在的情况,「单反」改成「相机」会与时俱进一些。对于摄影器材来说,也许没有最好的选择,但总有更好的选择。了解自己的需求,在无限的欲望上套上「预算」这道紧箍咒还是有必要的。

上一篇

没有了